1.仰頭搖 正法
適用于枕寰、寰樞關節的旋轉式錯位。患者仰臥,低枕。術者一手托其枕部,一手托其下頜,使病人頭部上仰(仰頭可使C2-7頸椎后關節閉鎖成“定點”),側轉,囑病人放松頸肌(緩慢動2-3下),待頭轉到一定角度時,稍加有限度的“閃動力”,即可使錯位的關節復位,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復位的彈響“咯得”聲。也可取坐位操作。
2.低頭搖正法
適于頸椎2-6后關節旋轉式錯位。患者側臥、平枕、低頭(中段頸椎錯位者約屈20度。下段頸椎錯位者前屈須大于30度)術者一手輕拿其后頸,以拇指按壓于錯位的橫突后隆起處下方作為“定點”,另一手托其面頰部作為“動點”,以枕部為支點,轉動頭部,當搖頭至一定角度時,動點的手用有限的“閃動力”,“定點”的拇指按壓成阻力,使關節在動“定點”的阻力而復位。緩慢復位法根據需要可重復2-3次。
適于頸椎2-6鉤突關節旋轉式錯位及側彎、側擺式錯位。患者側臥、低枕、頭前屈,術者一手托其耳區頭部,另一手輕拿其后頸,拇指“定點”于錯位之橫突下方,將頭搬起呈側屈狀作搖頭活動,動作同低頭搖正法。
4.側臥搖肩法
適用于第5頸椎至第2胸椎間的旋轉式錯位。患者側臥、平枕,上肢垂直,手置臀部,術者立其后方,用拇、食指夾于錯位關節的橫突前后方,另一手扶于肩部,作向前推、向后拉的搖動,“定點”作對 抗阻力,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,此法與低頭搖正法復位原理及適應癥相同,只是“動點”在下,改為搖肩,使作用力易于達到頸胸交界處。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的患者,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。注意搖肩時先將其肩向下推,以免關節閉鎖影響復位。
適用于頸椎2-6側彎、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錯位。患者仰臥,術者立于床頭,一手拿其后頸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并向隆起處按壓(側擺者只按一點,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)。另一手托住下頜并以前臂貼其面頰部,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并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,(讓錯位關節先開后合),當頸屈向患側至一定角度時,拇指“定點”不放松,,并與“動點”手協同作扳、按、牽聯合“閃動力”以使錯位關節復位,有時病人可改用側臥位,去枕,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,與側頭搖正法相同,抬頭角度加大。C6-T2側擺、側彎式錯位者,可將“動點”改為推肩拉肩法,此法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。